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弘扬百农精神,推动校史文化融入新时代育人实践,4月22日上午,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百农精神》在弘善楼B合一教室开讲。这门课程作为我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之一,这门特色课程以校史文化为基石,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不仅是学校研究生教育中“思政+ 专业” 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标志着 “百农精神” 从历史传承向新时代育人的深度拓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教育科学学院刘秋云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翟居怀担任主讲,研究生处副处长赵新亮,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小丽、副院长高佳,部分师生、校友代表及100余名2024级研究生共同参与课程首讲。
刘秋云教授从《百农精神》课程性质出发,全面解析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模式及评价方法。课程以“文化铸魂”为顶层设计,立足 “校史根基”追溯精神本源;通过“化风育人”推进系列主题活动与场馆建设,并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创新”环节;依托“团队聚力”实现多方协同,构建起完整育人体系。她强调,该课程从构思到落地,凝聚着课程团队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心血,每个设计环节均体现课程团队的深刻思考与不懈探索。
翟居怀以校史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回溯不同办学阶段的关键节点,讲述了学校各时期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突破、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突出成就,提炼了贯穿始终的百农精神,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表示深受触动。一位研究生表示:“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百农精神的内涵。前辈们的事迹让我深受鼓舞,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是由教育科学学院和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发的一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它的开设是学校探索校史文化育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后续将邀请学校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走进课堂,通过专题讲座、对话教学、实地研学、创意表达等形式深化课程内涵,将红色基因、科学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激励师生自觉传承和弘扬百农精神,助推百农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次“百农精神” 研究生公选课的开讲,是我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文化育人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百农精神” 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闫玉君 初审/李会文王廷雨 复审/高佳赵新亮 终审/李小丽李波)